最佳经验
简要回答
随着通胀压力缓解,全球主要央行陆续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Quantitative Tightening, QT)进程,逐步退出为应对疫情推出的超常规宽松政策。这场“缩表”风暴不仅重塑全球流动性格局,更对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QT进程:主要央行路线图
美联储:缩表进程最为激进。自2022年6月启动被动缩表以来,资产负债表规模已显著下降。目前维持每月缩减约950亿美元(600亿国债+350亿MBS)的规模上限。市场密切关注其何时调整步伐。
欧洲央行:2023年3月结束资产购买计划(APP)下的再投资,开始被动缩表。针对疫情紧急购债计划(PEPP),虽保持再投资,但已明确2024年下半年开始缩减。整体步伐较美联储更为谨慎。
英国央行:通过主动卖出国债与到期不续作结合的方式推进QT。2022年11月开始主动出售国债,同时允许部分持有债券到期,持续缩减规模。
日本央行:作为长期坚持超宽松政策的央行,其QT动作最为温和。目前仅进行了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的微调,允许长期利率更灵活波动,并小幅减少购债规模,但尚未明确大规模缩表计划。
QT的多维度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
1.金融市场:流动性收紧与波动加剧
流动性抽离:QT直接减少金融体系基础货币,推高短期融资成本(如回购利率、LIBR等),整体市场流动性趋紧。
利率中枢抬升:配合加息,QT进一步推高中长期国债收益率,重塑全球无风险利率定价锚。
资产价格承压:流动性减少和利率上升压制风险资产估值,股票、加密货币等市场波动性可能加大,高估值板块面临回调压力。
货币汇率波动:主要央行QT步伐差异影响利差预期,驱动汇率波动。美元在美联储激进QT下相对强势,影响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
2.宏观经济:信贷收缩与增长放缓
融资成本上升:QT推高市场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成本增加,最终传导至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
信贷条件收紧:融资成本上升叠加经济前景不确定性,银行可能收紧信贷标准,抑制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信贷。
经济增长放缓:信贷收缩和融资成本上升抑制总需求,成为央行对抗通胀的“副作用”,可能加大经济“软着陆”难度。
3.金融体系:稳定性面临新考验
银行体系压力:利率快速上升环境下,银行持有的固定收益资产面临账面损失风险,存款成本也可能上升,挤压净息差。个别机构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
市场功能脆弱性:流动性收紧可能放大市场波动,在压力时期(如2023年3月硅谷银行事件)可能引发局部流动性危机,考验市场基础设施韧性。
债务可持续性: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在低利率时期积累的债务,面临再融资成本大幅上升的挑战,部分高杠杆主体风险上升。
未来展望:路径依赖与不确定性
全球QT进程远未结束,其最终路径和影响充满不确定性:
通胀与经济前景是关键:若通胀顽固迫使央行维持或加速QT,经济下行压力将增大。反之,若经济显著恶化,QT可能提前放缓或暂停。
金融稳定是底线:若QT引发严重市场动荡或系统性风险,央行可能被迫干预,甚至暂停缩表或重启流动性支持。
政策协调复杂性:主要经济体QT节奏不一,可能加剧跨境资本流动波动和汇率摩擦。
长期影响待观察:QT对潜在增长率、生产率、财富分配等的长期影响仍需时间验证。
主要央行的QT是后疫情时代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关键一步,旨在回收过剩流动性并抑制通胀。这一进程深刻改变着全球金融环境和宏观经济运行轨迹,在带来抗通胀成效的同时,也伴随市场波动加剧、经济增长放缓和金融稳定风险上升的挑战。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及市场主体需密切关注QT节奏变化及其连锁反应,在流动性退潮中审慎应对,力求在稳定与增长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cndkd.com/jrcj/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