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强调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从政策、市场、技术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
绿色生态城区是绿色建筑行动的最高层级,指一座城市或其部分区域(一般3平方公里以上)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充分体现资源节约、建筑节能、环境保护、生态宜居的要求,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动各种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城市管理智能高效,促进城镇与地球自然系统深度融合,最大限度降低城镇化对社会和环境的危害。
在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受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绿色生态城区是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必然选择,也必然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
一、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重点内容
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围绕的核心就是集约、绿色、低碳、智能。归纳其重点内容有5个方面。
(一)积极引导城市紧凑发展。多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无疑是一大弊病,摊大饼式扩张城镇规模,已到不可持续的地步。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绿色生态城区不应该变成几万亩森林湖泊里点缀若干建筑群的松散模式。应在满足居住舒适的前提下,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紧凑集中,最大限度节约土地资源。一是要强化城市空间管制。结合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加强用地增长边界管制,促进城市建设紧凑布局,集约发展。应严格实施城区蓝线、绿线、紫线、黄线、橙线“五线”规划管理,切实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严格控制禁建区、限建区的开发建设活动。二是要优化城区空间结构。大力促进城区发展向节点集聚,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市结构。加强产业带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配套,促进居住、就业的平衡,尽量减少大规模、长距离的通勤出行。三是要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用地功能适度混合,推动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二)全方位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要努力抓住我国城镇规模快速膨胀和旧城区加快更新改造的历史机遇,从规划设计阶段贯彻绿色建筑理念,全面地、规模化地、有层次地推广绿色建筑。新建建筑应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商贸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应当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方位推广绿色建筑,重点应出台政策,加快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比应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运营总能耗中的比例应不断上升。大力推广烧法空心制品、加气混凝土制品、低辐射镀膜玻璃、断桥隔热门窗、遮阳系统等节能环保、安全耐久的绿色建材;开发应用集保温、防火、降噪、装饰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节能结构体系;大力推广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鼓励利用建筑垃圾、煤矸石、粉煤灰、湖河淤泥等固体废物为原料研发、生产可循环、利废的新型建材。新建建筑的节水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应设置雨水收集利用装置,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大面积应用透水路面工程技术。鼓励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在绿色建筑中率先推行住宅全装修,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三)打造低碳交通体系。低碳交通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CO2排放,提高交通效能和出行舒适度的交通体系。首先应完善常规公共交通建设。相比于小型汽车,大型公交人均碳排放少得多,是一种低碳交通模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要完善“快、干、支”三级公交、线网和公交场站布局,推进各层次公交专用网络建设。二是加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构建系统、连续、舒适、便捷的慢性系统,鼓励市民无碳出行。三是开展低碳道路规划建设。在道路建设中优先布设公交、步行和自行车道,推广透水砖、降噪透水路面、LED路灯等的应用。四是推动智能交通系统和新能源汽车应用。加快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全面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配套充电站、加气站、充电桩建设。
(四)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上升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首先要抓好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确保城市社会产生的污染物达到无害化排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应根据城镇排污量适度超前建设,污水管网配套完善,实现两污分流。尽快改变城市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和填埋的处理方式,通过分类收集,实现资源最大限度回收利用。积极建设垃圾发电设施,化废为能,发展循环经济。针对当前城镇拆迁量较大的现实,应建设满足要求的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充分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其次要抓好生态绿化美化。城市绿化美化重点应放在建设生态绿地、行道绿地、环城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城市绿化应立足于物种本土化,避免外来物种可能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系统退化或发生不良状况。三是要保护和开发城市生态水系。水系是城市的灵气所在。应立足当地情况,保护并适度开发城市水系资源,发挥防洪蓄涝、调节城市气候、美化环境的作用。
(五)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正在做大范围、多角度的探索。“智慧深圳”、“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都是围绕各自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统一。智慧城市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所以是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高级阶段。智慧城市首先需要实现感知化。即通过安装传感器,将数据、系统和人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其次是要实现物联化。即将这些互联互通的物品共同创造一张“物联网”,使得城市框架任意系统中的物品和人之间都能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第三是要实现智能化。即将海量存储和更高的计算能力等新模式可以将海量信息转化为智慧,使我们可以获得更加正确的智能化决策。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二、打造绿色生态城区的关键措施。
(一)城镇化理念要向“绿色”转变。各级城乡建设决策者和执行者必须从大拆迁、大建设、宽马路、高楼房的政绩城镇化中解脱出来,树立“人性城镇化”理念,把绿色、低碳、集约、智能确立为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在城市新片区和老片区改造中应把绿色生态城区的各项指标体系融会贯通到规划建设的全过程。
(二)城镇规划理念要向“绿色”转型。打造绿色生态城区的关键是编制绿色生态规划,充分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要充分引入低碳、绿色和生态指标体系,进而制定新区建设或旧城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城市全面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建设。
(三)用足用好国家“绿色”政策。当前国家拿出大量资金对绿色建筑实施补贴,二星级绿色建筑补助45元/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补助80元/平方米。山东省财政对一星级绿色建筑补助15元/平方米,二星级绿色建筑补助30元/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补助50元/平方米。许多地级市也出台了资金补助政策。申请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一次性给予5000万元补贴,山东省给予1000万元补贴。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制定开发银行拿出4000亿元无息贷款,用于支持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以上政策必将起到强大激励作用。用足用好这些政策,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当地城市建设转型升级,而且也为城市建设增添了一定财力和活力。